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课后作业(七)(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衢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图所示为中国某年份经济成分结构图。该年份最有可能处于()A.1946—1949年B.1949—1956年C.1956—1976年D.1978—1992年解析:选B。本题考查阅读图片判断所处经济时期的能力。所给经济成分结构图包含三类性质的经济,私人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小,由此可判断该结构图所示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B项正确。错选A项,1946—1949年中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参上),图示中只有三种经济成分。错选D项,错将今天的私营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同于个体农业。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选B。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从企业在空间的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建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地区工业体系完善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的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并不直接相关,故D项错误。3.观察漫画《敬祝进步》,它主要反映了()A.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人们高涨的建设热情D.三大改造基本结束解析:选C。本题考查1953-1954年经济建设状况。“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材料中只提到1953年和1954年两个年份,因此B、D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浮夸风”,排除A项。故C项正确。4.造成下表1958—1962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年1958—1962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A.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计划体制B.发动“大跃进”运动不断提升工农业指标C.贯彻中共八大决议实现综合平衡稳步前进D.实施“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解析:选B。从表格中数据可看出1958—1962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例大幅增长,流入农业的资金也有较快增长。“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造成这一现象,故选B项。5.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这表明()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B.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C.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59—1961年由于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进行调整,故选B项。6.(2019·浙江省“五校联考”高三考试)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各国专家纷纷预测,中国绝不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毫无疑问,后来这一预言被无情地粉碎了,在这其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①“第二次绿色革命”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③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④“八字方针”的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方面的成果。题目中出现的是1974年的预测,而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在1953—1956年间,“八字方针”的实施是在1960年,从时间上看③④可排除,故答案为A。7.1980年,时任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的步鑫生,打破“大锅饭”,推行了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办法,成为名动全国的改革先锋。步鑫生的成功说明当时()A.计划经济主导下的经济体制出现松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D.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启动解析:选A。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1980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所以步鑫生是在计划经济主导下自发进行探索,这说明经济体制出现松动,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