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巧用对比喜中见悲《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塞万提斯于一五四七年出生在西班牙,他自幼跟随父亲,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对古代光辉的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堂吉诃德》一书原名是《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共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小说的情节非常奇特: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位年近50的老单身吉哈诺先生,身体瘦弱,迂腐而且顽固。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冒险、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扫尽世间不平,扬名寰宇。于是他拼凑了一副由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并用了4天的工夫给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响亮的名字,还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意思是拉·曼却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骑士堂吉诃德,并且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了贵族名字叫做杜尔西内亚·台尔·托波索,决心终身为她效劳。一切齐备,幻想成真。在一天清早,他穿甲执盾,骑上他那匹和主人一样瘦骨嶙峋的老马,离家出走,去做他的游侠事业。书中详细记叙了这位堂吉诃德先生三次出巡的过程。《堂吉诃德》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西班牙经过光复战争,颠覆和驱逐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又依靠其庞大的骑士队伍,雄霸欧洲,远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黄金世纪”。这一时期,西班牙的文学也繁荣发展起来,田园小说、流浪汉小说、骑士文学和戏剧等各大流派争奇斗艳。骑士文学在西班牙曾风靡一时,各种作品层出不穷。塞万提斯生活的时期,西班牙还流行着五六十部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为此,塞万提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他沿用骑士作为主角的写作形式,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漫画化,当他的小说出版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也随之崩溃。小说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这部作品的意义还在于作者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或许,我们一谈到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他令人捧腹大笑的行为与那滑稽可笑的幽默言语。的确,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笑的故事,但是这种笑却是不带任何讽刺色彩的,就像英国诗人蒲柏说的那样:“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我们虽然取笑他,也敬他爱他,因为我们可以笑自己敬爱的人,不带一点恶意可轻鄙之心。”总的来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大喜剧,又是一部大悲剧。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个以宗教人本主义为本质特征的形象,对桑丘及其所代表的现实世界,对个性膨胀的人文理想和社会现实做了善意、温和的批评,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堂吉诃德》一书极具跨时代意义。名著欣赏精彩片段(一)自封骑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