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A.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B.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C.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D.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由此,不同等级的称呼也就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中等级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称呼,体现不出君王地位的尊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宗法制持续长久信息,故C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故D项错误。2.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A.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B.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C.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D.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答案】A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A.是开沟播种结合的耧车B.是可以调节深浅的曲辕犁C.是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D.是不需人力而自转的筒车【答案】D【解析】“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中的“法轮”是依靠水力的筒车,故D项正确;A属于播种工具;B是耕地工具;C是冶铁工具。4.唐宋政府都试图维持“里坊制(以及相配套的夜禁制)”,一些正统的宋代士大夫也颇怀念里坊制下的秩序。但最后政府只好顺应历史潮流,迁就现实,以新的坊厢制(—个坊厢就如一个开放性街区)取代旧的里坊制(—个里坊就如一个封闭型小区)。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使抑商政策松动B.宋朝的封闭小区已经完全消失C.商品经济引发经济重心的转移D.统治者的意志决定了城市布局【答案】A5.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人治社会中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渴望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学水平提高C.市民阶层开始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已逐步确立【答案】A【解析】明代传奇体现出文学的世俗化趋势加强,“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说明人民对于司法公正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文学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只是渴望,不能主导法制观念,故C项错误;明代法制并没有确立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6.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A.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相权被大大削弱C.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皇权被宦官架空【答案】A【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7.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时间货物名称及输出国价值(银元)提示说明1781~1790年中国茶叶9600多万每年从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1781~1793年英国呢绒等1600多万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六分之一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自给自足特性使中国贸易出超C.中国在中英贸易中保持逆差D.英国尚未重视开拓中国的市场【答案】B【解析】材料表格中“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信息说明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主要是中国自给自足经济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之后;C中逆差不符合材料中顺差的信息;D中“尚未重视”与表格中英国对中国输出商品信息不符。8.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A.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B.贫穷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