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2.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变迁本课教材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本课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而“传媒变迁的过程”这条线索又分纵横两条线索,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线索;而“报刊──影视──网络”,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横向的线索。与此相对应“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条线索也要分成纵横两条,纵向的线索是中国报刊、影视、网络的发展分别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线索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第71页的引言部分,可以总结出:自19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出现了大众传媒的媒介——报刊。之后分析了19世纪中期在我国产生大众传媒的原因在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比如: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要想自给自足满足自己全部的生活需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社会更加变成一个统一的社会,这时候人与人之间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报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注意:也正是在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世界上的报刊大众传播媒介起步,所以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19世纪中期的中国已经卷入了世界媒介体系中,融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而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三种传播媒介体系。(一)报刊业走向繁荣在这一目中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我国报刊业的出现与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中国的频繁活动有很大关系,故而在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如《中国丛报》,是美籍某基督教士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1889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用心爱心专心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我国的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