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指导四到位摘要:“文为载体,德为灵魂。”应该说,这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那么,怎样做到“为文倡德”呢?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到位”人手:一是兴趣到位,二是情感到位,三是实例到位,四是角色到位关键词:到位兴趣情感实例角色“文为载体,德为灵魂。”应该说,这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作文时,如果不能体现“为文倡德”的内涵,就像八股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令人乏味,根本失去了为文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更新作文观念,回归作文本原给学生营造一片广阔的写作天地。那么,怎样做到“为文倡德”呢?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到位”人手。一、兴趣到位兴趣是为文的第一位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算老师有天才的本领,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受任务的驱使,不得已,学生只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其文章内容,让人读来干巴无味。怎么办?有经验的老师避开传统的言传口授,另辟蹊径,首先是投学生所好,让他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喜欢作文的感情。如指导学生写《有趣的课外活动》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课外活动吗?课外时间可做哪些事情?玩哪些游戏?人多不多?你最喜欢玩什么?怎么玩的?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嗯,大家在课外活动玩的游戏可真是丰富多彩啊,能把你们玩游戏的过程写下来吗?”这样一激发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而且完全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一来,你就不想让他们写恐怕也不行了。看来,激发兴趣,当为培养学生爱好作文之首要,不可忽视。二、情感到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只能算第一步,接下来,品学生作文内容是否感人能引入共鸣,还要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情。即对某件事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或产生“好”与“恶”,或引起感悟,或受到启发。我在指导一篇“春景”的习作时,利用“语言描绘法”创设情景,在两个班进行比较教学:其中一个班,教师在朗读这段文字时,语调平淡,情感没有投入;而在另一个班,用富有情感的语调描绘、渲染,加以眼神、动作等,把学生带入一个景色优美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作文交上来后,结果一个班的作文内容贫乏、空调,而另一个班则观察细致,内容充实丰富,用词准确、优美,在他们的笔下展现了一幅幅秀丽而迷人的春景。在行文中,及时给学生头脑注入丰富的情感,既会使习作内容生动感人,又能恰如其分地点明中心。收到以情动人,以德服人的效果。三、实例到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文章需要“妙手”去收获。“妙手”如何练就?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积累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然后在不断的训练中收获一篇篇“天成”的文章。“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要做到这一点,惟有经验,才能获得真实的、鲜活的写作实例,写作时方能“招之即来”,得心应手。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实例。由于习作题材特点多样化,其行文结构与线索当然也有所不同,其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干变万化,有的文章需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清楚(如一件事),有的文章需要把事物的特点按总分总的顺序写明白(如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有的文章需要举例说明。读后感或观后感就属于举例说明这一类的文章。而这一类文章,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行文,有的即使谈出了对文中内容的体会,但却不会联系实际谈个人的看法或感想,也就是说他‘不知道举什么例子才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以《读〈春〉一文有感》为例,我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熟读懂读透,然后找准“感点”,即看看文中哪一段或哪一句话感受最深,谈谈看法,或作评价,接着再指导学生用过渡句引起下文,然后根据“感点”找实例。所找实例一定要与文中的某些人或事极其相似,或从正面相照应,或以反面作反衬。四、角色到位有的习作题目学生接触较少,很难把握习作要求所给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