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安阳县许家沟乡李艳林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学校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创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创新学习是马列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了关键,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浅谈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学习贵在创新,学习者要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探索,从多种媒体获取信息,准确判断,灵活思维,学习心理素质良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性人格。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关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例如:初一学生在学到“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时,会提出: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看似简单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如:雷电、磨擦、天然火等。再比如:学生对原始居民的生活非常感兴趣,教师在讲课中就不能单纯的讲知识,更多的应该展现历史,让学生回到历史中学习历史,这样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它不是对前人的继承,而是探究未知的领域。因此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由此可见,创新性人才不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的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例如:在讲到李时珍写成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李时珍小时候为寻找草药历尽艰辛,甚至丧命的故事。启发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例如:在学到中国近代史时,要利用历史事实,如爱国志士艰苦卓越的斗争,甚者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故事大赛”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