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反思长沙县黄花镇黄龙小学邓艳红《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善良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插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谭辉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就特别到位,她说:这个“温暖而舒适”是相对于屋外那恶劣的环境而言的,其实比起那些富人来,他们的家怎么算得上“温暖而舒适”呢?我觉得学生能够这样去体会,真的是难能可贵的。第二部分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她的心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们做不可。”“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抓住桑娜那矛盾的心情,让学生体会到她那善良的本质。第三部分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自行品味,再安排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别等他们醒来。”让学生体会到渔夫做出决定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结尾的续写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课余时间来写,不过同学们的续写大多都充满了想象,又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写得比较精彩!在整个课文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以后,在教学中还应当给学生更多发言机会,挖掘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