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系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1、普遍联系法•在学习中联系前后文,联系各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才能吃透全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定向归纳法•就是把有关词意、语法、语音等方面的问题,按照一定的要求归类。•归纳不一定局限在一篇之内,也可以跨篇进行归纳。•另:必备工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1、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类活用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江”、“河”•2、词义缩小“臭”•3、词义转移“慢”•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卑鄙”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掌握的方法: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原来词性。词类活用的类型•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朝服衣冠”•(2)名词的使动用法“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4)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主+状+谓+宾•这两种位置都是名词不该处的位置,所以它必须活用(就象学生一旦处在军队里一样,他必须变为军人才行)。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2)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3)动词活用为名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主+状+谓+宾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项伯素善留侯张良”(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主+状+谓+宾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形容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见word文档)•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亦”、“必”、“诚”等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用“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4.用动词“为”字帮助表示判断,但“为”是一般的动词,不是判断词,可译为“是”、“就算是”、“算做”等。•“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6、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条雄。刘豫州王室之胄。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