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摘要:在和谐社会的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既是高校德育的职责所在,更是现实的需要。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特定场合的移情能直接引起人的亲社会行为,移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本文从德育认知的活化、角色采集能力的强化和情境教学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做了些思考。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移情能力;大学生一、对现实的反思2020年7月28日,湖南长沙某知名高校两毕业生罗吉军、卓科为擢取创业资金劫杀富商。2020年1月14日四川省绵阳中医高等专科学校一担任班干部的女大学生,因看见同寝室一同学的箱子被人踢坏,顺便警告在场的一位女同学一句,“不要故意踢坏别人的东西”,便被同班11名女大学生关在寝室里殴打、罚跪、唱歌等,折磨达两个小时,最终致其休克。2020年5月,南京大学两名国防生因为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而在实验室发生冲突,其中一同学拿起实验器具捅向另一同学,致使该同学当场死亡。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20年比2020年增加了54.5%,2020年较之2020年又增加了97.1%,而且这两年仍有增长的趋势。虽然这些都是个别极端的例子,但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自私、惟我的风气却是相当盛行,茫然的社会责任、淡漠的集体观念和疏远的同学关系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是司空见惯。大学生一直被视为是最优秀的青年,他们是父母心中的“成龙成凤”孩子,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什么他们却屡屡做出冷漠、无情、攻击、欺骗甚至是谋害他人的行为?同情、协助、分享、捐赠、安慰、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会被他们淡漠和不耻?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事事优先考虑自己,处处以己为重,为什么他们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想,识别、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带着这些疑问来反思我们的高校教育:我们在着力培养大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同时,是不是忽视了某些同样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如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能力等。二、理论的呼应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自Eisenberg著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出版以来,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这一概念就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Mussen和Eisenberg认为:“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者并不期望酬奖,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1]。我国学者王蕾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那些受其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社会规范肯定的行为,它的动机更多地体现在有益于他人”。[2]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对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界定有所不同。国外一般把亲社会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分享(Sharing)、合作(Cooprating)、帮助(Helping)、抚慰((Comforting)等。国内则一般把亲社会行为划分为合作、共享、助人、谦让、抚慰、同情等。2.移情的定义及其成分移情(Empanthy)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利普斯所提出的。他认为,在人类认识的领域里,存在着物我、自我和他我三部分。物我是凭感性的知觉来理解的,自我是要通过内部的知觉才能理解,而理解他者的自我则必须通过移情。[3]在心理学中,移情一词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hener)在与人共感的意义上所提出的。在心理学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界定和操作移情。最初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移情只包含情绪的成分,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的认同反应,即与他人产生相近或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另一种则强调移情等价于对他人内部状态(想法、感受、观点和意图)的精确知觉。而霍夫曼则认为移情是一种过程,移情反应的关键要求是心理过程的参与,是个体将他人的情绪状态移入的过程,即促使个体产生与他人更加一致的情绪状态。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研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者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