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霸王”的转变——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温州市平阳县昆阳二小游小央温州市平阳县昆阳六小郭远【来访者基本情况】小K,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是一个比较帅气高大的孩子,身体健康,酷爱运动。上课容易分心,但是比较聪明,学习成绩良好。家里条件一般,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小K家一共五口人,他在家排行最小,上有两个姐姐,所以父母都很宠爱这个小儿子。【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该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攻击性强。同学之间稍不如意,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而且打起同学来下手很重。每当做错事,老师一旦严厉批评,小K也不怕老师,反而把头一扭,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小K出生于农村,足月顺产,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按时入学。父母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从小家里的长辈就都很疼爱这个儿子。他要什么就有什么,百依百顺,两个姐姐也很迁就他。刚入学时就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俨然是班里的“小霸王”。小K不但对待同学自以为是,随心所欲,生气起来连老师也不尊重。有一次,小K在一节常识课上很不认真,和同桌打架,任课老师说他一句,他很不服气的样子。任课老师一生气,就想把他拉出座位,可是小K更是不出去。任课老师抓住他衣服用力一拉,脖子被衣领勒出了一条红红的痕迹,小K就哭了。那天回家就告诉了父母,其父母不但不认为孩子有不对的地方,反而到校找那位任课老师弄伤了他儿子要求赔偿。这一事件之后,其他的老师都很反感小K,认为有这样不讲道理的父母,以后就不用管他了。这样之后,小K的攻击性行为在校没有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制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其父母不关心他的行为,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由于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所以一旦听到小K成绩考不好,就只知道打孩子,所以小K也比较惧怕父母。【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分析】生理因素:该生身体健康,身材比同班同学显得高大,活动能力强。心理因素:(1)个性因素:该生性格暴躁,情绪易被激惹,争强好胜、自尊心强。(2)认知-1-因素:周围的人都要以我为中心,听我的话,顺从我的意愿;当无法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认为只要自己主动就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社会原因:(1)刚入学时,小K的行为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每当小K打人,就是拉到办公室严厉的批评,没有运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办法教育他,后来认为小K是没办法教的就不管他了,以至小K攻击性行为越来越严重。(2)父母不但没有意识到小K在校打架行为的严重性,而且认为自己孩子高大,告诉孩子在校不能让别人欺负,纵容了小K的行为。(3)父母对小K平时粗暴的教育方式,也让小K的攻击性行为有了模仿的榜样。【既往健康状况及咨询史】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也从未做过心理咨询。【分析、评估与咨询方案】分析:该生从小在家受到父母的溺爱,提出的要求没有被拒绝过,父母总是会毫无条件地满足他,让他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形成了“每个人都应该顺从我的要求”错误认知。上学之后,小K把在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带到学校,认为同学和老师也应该以他为中心。当同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就感觉无法接受,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运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由于老师和家长并没有重视孩子的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该生在班组里霸道的习性。评估:该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导致了该生个性心理偏执和认知错误,这种障碍和错误引发了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属于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咨询方案:1、短期目标:帮助该生认识到自己攻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意识到改变这种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学会和同学之间友好的相处。2、长期目标: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调整,引导他合理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增强该生社会和生活的适应能力。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结合学生属于“被动辅导”的情况,建立以下辅导方案:(1)对案主的辅导①第一阶段:使用积极关注,建立良好关系②第二阶段:找出不合理信念,调整认知③第三阶段:建立新的认知和情感④第四阶段:利用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