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说明龙涓中心小学苏荣松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肋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开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平面图形的表象,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有了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比较抽象地认识图形,并进行探索。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会辩认三角形及其它平面,《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从直观辨认至抽象理解,进一步学习它各部分的名称、会画指定底边上的高。这个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操作学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旧知导入【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三角形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在表达的过程中学习三角形的本质,从而提示三角的定义。2.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形,引导学生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3.三角形的高和底。【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师生一起画高,老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请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给指定的三角的底画出高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底与高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突破本课的难点。4.实验解疑,探索特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两次拉动不同开关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拓展新知,又通过对练习中生成的问题的及时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