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提示语,提高语文课堂自主探究的有效性高要市金渡镇褚国昌中心小学罗石坚【内容提要】:提示语,构架起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示语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以吐泡泡的形式,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阅读教学中深切地感到,以“提示语”为向导,让学生了解“提示语”、用好“提示语”,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阅读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提示语自主探究【正文】:现行的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提示语插入在文前、文中、文后,它们以泡泡的形式提示着我们,引起我们的注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正确理解、巧妙运用提示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近年来,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文中的提示语的运用,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的成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提示语,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一、巧用提示语,让学生走进课文情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在课堂上完成,导入的选择很重要。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较快地进入课堂创设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必需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恰当的导入,能引人入胜,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在导入中直接利用提示语导入课堂教学,寥寥几句,言简意赅,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重点,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走进课文学习情景。在学习《惊弓之鸟》导入新课时,我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成语故事的背后讲述一个神奇动人故事。课文中的主人公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请大家听读课文。”在导入时,我利用提示语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情景,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走进学习情景。又如《月球之谜》一文中的提示语“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猫》一文中的提示语“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呢?”等等都是一盏明灯,它指引学生走进课文,为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开端。二、巧用提示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如果能学会质疑,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有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运用文中的提示语,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慢慢学会善问,在问题中走向自主探究。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结合文中提示语“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提示,抓住“独特”、“迷人”两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或是暮下的乡下晚宴,或是河中嬉戏的白鸭,也或是屋前盛开的鲜花,这些在城镇中很少见到的景色都构成了独特、迷人的风景。在引导学生用动情的朗读体现乡下美景的“独特”、“迷人”之后,我再出示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乡村美景,让学生感受乡村的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乡下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因此,文中的提示语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天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三、巧用提示语,让学生实现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