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歌鉴赏“四看”VIP免费

诗歌鉴赏“四看”_第1页
1/4
诗歌鉴赏“四看”_第2页
2/4
诗歌鉴赏“四看”_第3页
3/4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中不仅有优美的词句,而且还蕴含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足以值得我们百读万品。自1994年以来,古诗词鉴赏成为了高考中的必考试题。高考对古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然而由于诗词的特点和学生自身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古诗文鉴赏题成了高考语文失分最多的题目之一。笔者在借鉴前辈们的成果和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古诗词鉴赏解题模式即“四看一泳”。下面本文将结合部分高考古诗词赏析例题和高中课本中的课文拟对此作粗浅阐述。四看“四看”指的是,一看古诗词的标题,二看作者,三看文后注释,四看文本。第一看,看古诗词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从标题中得出很多信息。①从古诗词的标题中可以找出主要事件或主题。如《丹阳送韦参军》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作品的主要事件是送别。《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天净沙·秋思》,作品的主题为怀古和思秋。②从古诗词的标题中可以看出托物言志的对象。如《闻雁》和《白梅》,雁和梅当为其中作者情感的承载物。③有些题目中会有时令的交代,如《天净沙·秋思》直接交代了时令为秋天;《白梅》的“梅”则暗示了寒冬。④还有些题目直接道出了写作背景,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首诗必定写于白居易被贬之后。第二看,看作者。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知人论世有助于我们对诗词进行正确全面的把握。李白的政治理想是功成身退,然而他却未能如愿。天宝元年,李白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但李白入长安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梦游天姥吟留别》),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飘荡四方,愁苦满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柳永词采飞扬,但其在仕途上并不如意,只做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和屯田员外郎等一些小官。“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满江红》)由于长期沉浮于羁旅和仕宦,使其产生了极度厌仕的情绪,故而在其晚年的时候,他愈来愈向往归隐山林。由此可见,作者的出身、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和经历等等都会影响其创作,作者本身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及某种心怀都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第三看,看注释。高考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这些注释很重要:①注释不仅为我们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②关注这些注释,我们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③个别关键性的注释则关系着我们对整首诗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题目的解答。如2006年辽宁卷选了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题解“[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联系中学教材对苏轼的介绍,知道他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这时期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乐观旷达的情怀。知道了这一点,答准题就并不难。再如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其注“寒山,唐贞观时代的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结合注释,知道作者是有名的唐朝诗僧,僧人一般远离红尘,超脱世俗。因此基本可以推测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第四看,看文本。第四看中的看文本,这里并不是细看,而是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对文本有个全面和宏观的认识,为下面的鉴赏做好铺垫。千万不能拿到诗词,就按部就班的逐字逐句的看,这样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张辑的《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诗歌鉴赏“四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