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分享活动中有什么一、背景(一)一次分享活动传递给教师的信息周五是分享玩具、食物的时间。张志远带来了一袋番薯干,塑料袋上印有“营养番薯干”:“我请小朋友尝尝番薯干,这是我从家友超市买的,我昨天和奶奶一起买了两袋,一袋在家里分享,可好吃了,这一袋我请大家尝尝!”小朋友们纷纷坐得端端正正,瞪着眼睛看着,希望先尝为快……不一会儿,每个小朋友都拿到了一块番薯干,有的大口吃掉了,有的细细品尝。“这个番薯干很甜,软软的”。“我以前吃过的舅婆做的番薯干不是这样的,是咖啡色的,大块的”。“这种番薯干的颜色和老南瓜有点象,都是桔黄色”。宸宸说:“我觉得它和橡皮泥的颜色很像,我们用橡皮泥来做番薯干吧!”孩子们都表示赞同:“我也想捏,我也想做……”。(二)一个教师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回复1.发现孩子们自发地出现了“新兴趣点”——他们希望捏制自己的番薯干。孩子们已在品尝活动中了解了食物的特性,比如颜色、形状、软硬、味道等,有了感性认识,并且在与橡皮泥的比较中找到了相似点——颜色、软硬、可塑造形状,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群体的认同。捕捉这次分享活动中的教育契机,灵活地生成一次美工活动——捏制番薯干。2.分析“捏制”活动在中班幼儿中的可操作性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小肌肉发展水平不同,虽说兴趣是动力,但成功的玩中学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发现:①中班幼儿在近两个学期的捏泥中已基本掌握了捏、搓、压等简单技能,会概括出番薯的基本形状——长方形;②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彩泥色彩鲜艳、质地软、易于表现,并附有塑料小工具③教师本身对捏泥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成游戏中能灵活地调动幼儿积极性。二、案例与分析(一)讨论加工过程教师:你们知道番薯干是怎么做成的吗?彤彤:把一个大番薯变成小的。祺祺:把番薯煮熟。涵涵(用手做了切的动作):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琪琪:我奶奶会做番薯干,要放在那么大一个匾上让太阳晒干。教师小结了制作过程:番薯洗净——煮熟——切片——晾晒——成品。教师(手拿一团橡皮泥):我拿的是煮熟的番薯,要加工成番薯干,你会怎么做?彤彤:我把它一块块切下来。东东:我把它分好大小,捏成长方形的。教师: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哪个办法好,但是要记住,做好的番薯干要放在匾上晒,不要沾上灰尘。(二)跟踪操作流程孩子们纷纷开始操作,成成做的番薯干堆成了小山:一块、二块、三块……他一边做一边数。仔细一看,细的象笔芯,粗的象火腿肠,横七竖八在一起。教师轻轻地问:“你的番薯干大小差那么多啊,这样晒上面的干了,底下的一点都晒不到”。成成看到旁边的东东做成的番薯干是一块块摊在板上的,粗细相近:“老师,他这样晒,是不是晒到了”。老师说:“对啊,你再看看他是怎样做的”。成成认真地看了一会儿:“他先做成一个饼一样的,再用小塑料刀切,我也会”。教师此时把东东的半成品展示给大家看,介绍:“这种办法很好,大家还可以试试别的办法”。孩子们抬头看了一会儿又继续操作,此时有一半幼儿用了成成的切、晒的办法,但晒得比较零乱。祺祺的做法不一样,她先分好泥,再搓成圆柱状一个挨一个排列。涵涵用小刀切出了正方形番薯干。心怡先搓好泥成圆柱,再用小刀切成小块,因为是粉红色泥,故乍看象桔红糕。旎旎的也是切成长方形,但排得特别好,每一个之间有一定间隔,成两个横排:“这样晒很快就会干的。”教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宝宝,这个办法真好!”分析:在操作中出现了两个细节:制作和排列。给孩子尝试的自由,一是切的方法,二是捏的方法,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发展幼儿的表现力。所以可以捏成圆柱状的,可以切成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桔红糕那样的,只要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都有效。排列并不是教师硬性规定的,教师只是有意识地让幼儿平铺在板上,当发现排序造型能力强的幼儿有突出表现时,教师不吝赞美之词。(三)评价引发高潮教师:我们的番薯干做成了,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加工贴上绿色食品标签,不过,我们的标签有三种,一种是菜场,一种是超市,一种是出口标记,飞机上印着MadeinChina中国制造。大小相近,排得整齐的象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