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窑洞村落景观研究——以洛阳、三门峡两地为例【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传统窑洞村落的景观形态构成、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以及窑洞民居的装饰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关键词】:河南;窑洞村落景观序言21世纪的城市和乡村将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达成共识。作为生土建筑(eartharchitecture)主要类型之一的窑洞,将在未来的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节约土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窑洞民居一直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窑洞存在采光差、通风不良、塌顶、渗水、抗震性能差等缺点,使窑居环境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在窑居村落中“弃窑建房”势不可挡。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地方领导亦视“弃窑建房”为扶贫致富的政绩。因此,如何改变观念使人们能认识到其环境景观的优越性,保护窑居这一生土建筑;改善窑居环境、节约用地、并使人们能自愿地开发利用窑居资源;使窑洞民居在21世纪中走向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颇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1999年9月笔者带着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协会第8届会议。通过讨论使我们对于窑洞民居的村落景观的研究更加坚定了信念,并从环境生态景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今天的窑洞聚落。1.传统窑居村落景观形态的构成窑洞(cavedwelling):陕西、甘肃、内蒙、山西、河南、青海等省的黄土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其中利用丘陵、山崖、干涸河道两岸的塬壁向纵深挖掘的称为靠崖式或沿山式窑;利用台地向下挖成矩形深坑后,再*该研究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窑洞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的前期调查与理论探讨向四壁纵深挖掘的,称为地坑式或天井式窑;仿地窑式样用砖、石、土坯在地上筑拱式房屋称为覆土窑或锢窑。(摘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1.1窑居村落概况河南省的窑居村落主要分布在郑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黄河两岸,位于荥阳、巩义、偃师、洛阳、新安、三门峡、灵宝等地。2000年,巩义市的康店村约有45%的农户住窑洞,三门峡宜村乡、西张村镇约占65%,灵宝市西章村约占30%。根据对巩义市的康店、偃师的北窑村,洛阳邙山、红山、孙旗屯、白马寺等四个乡以及三门峡的宜村乡、西张村镇,灵宝市的西章村调查,在90年以前曾有50%---80%的农户住窑洞;其中洛阳红山区的葛家岭村、三门峡宜村乡的宜村、丁营等达到了90%的住户住窑洞。到2000年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这些窑居村2落的居住率逐渐降低。有些窑居村落中的窑洞已无人居住,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孙旗屯等;在窑居集中的三门峡宜村乡、西张村镇其窑洞居住率目前也只有60%---70%,弃窑建房热在不断攀升。1.2河南窑居村落的形成窑洞民居起源于原始的穴居。据推测黄河流域的人类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已具备挖掘人工洞穴的能力。在巩义市的裴李岗遗址已发现有横穴的原始陶窑;“‘凿地为窑’始载于,《前秦录》(崔鸿)和《十六国春秋》①;魏晋及南北朝以后,从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就足以证明当时的建窑技术已经成熟,并用于官方建筑,如位于今巩义市的“洛口仓”黄土窑洞在隋唐时期被官府用做粮仓。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资治通鉴》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十月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原上,筑仓周围20里,穿300窖,窖容8000石⋯⋯”。②)此外,宋代的窑洞在县志上也有记载,如《巩县志》载:“曹皇后窑在县西南塬良保,宋皇后曹民幼产于此⋯⋯”③。唐代诗人杜甫故里巩县南窑湾村的诞生窑,虽难于考证(巩义现存的杜甫诞生窑从窑洞的开凿,砖制上看,应是明清修葺过的,现存有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八月由当时县令立的诗圣故里碑和杜甫的34---35代孙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所立的唐工部杜贞公碑记),但从史书上记载来看,唐代巩县的窑洞民居已相当普及。1.3、窑居村落的自然景观河南窑洞村落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的南部,其黄土的厚度一般为50---150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我国人类文明早期发展地区之一。三门峡市、灵宝市属高原地区,新安县、洛阳市、偃师市、巩义市是丘陵和河谷平原。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