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自主学习”的车轮——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浅谈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马秀娟[内容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打破传统,以提高全民的素质为目标,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本文就是从这一目的出发,主要研究我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出一种新的适应素质发展的自主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我不要求孩子在学校里得百分,我希望她每天都能够感觉到轻松快乐,希望她全面发展。”从这句很普通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家长的心声,不再以传统的百分制给孩子增加过重的负担。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还仍旧一成不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延续了几千年,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迫切的从事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力求改变传统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鉴于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应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通过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从旁协助,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多方会话,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一、引入——创设良好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的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生动活泼、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个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欲望。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情境,很多学生反映数学的单调和枯燥,实际上,只有情境创设的好,才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使他们会体味到数学的美和趣味。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方法很多,本文列举以下几个。1.制造悬念,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开课就让学生抢答我举出的数能被几整除,后来出现一个既不能被2整除也不能被5整除的数,学生答不上来我说出了结果能被3整除。后来让学生们通过验算验证了我的答案,我又出了个主意:你们随便说个数字,我能马上说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有个爱出风头的小子马上举手想考考我,他一上黑板就毫不客气地出了个多位数——3452179.没想到我1秒钟就答出:“它不是3的倍数!不信你们算算。”学生们真的有些惊讶了!“想像我一样这么厉害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我曾执教《比例尺》一课中也巧设疑问激起了学生们兴趣的火花。“同学们,武汉到北京远吗?”“远!”“有人去过北京吧,坐火车得要几小时才能到?”“10个小时左右吧!”“我这有一只小蚂蚁,它爬到北京却只要10秒钟!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因为它在地图上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