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说到底都是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又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摆在与读、听、写同等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训练要求。从语文的社会功能来说,所有能力的归宿点就是一个:交际,而其关键即是“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因此,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一、端正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认识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言语是思维和信息的外壳,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说”与“写”作为信息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说”的方式表情达意,比“写”的使用频率大得多。语文教学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移,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既是突破口,也是一个大枢纽。再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是《大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任,因此,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我们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口语训练摆到素质教育的应有的地位,打破以往相对单一的“读”“写”教学的程式做到读写与听说齐头并举,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二、营造学生口头表达的氛围学生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二是课外。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但这里讲的“说”,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经常性的“说”的训练。“说”与“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理应加大复述、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即使在写作训练上,我们也可营造出“说”的氛围来。就语言表达而言,“写”不过是“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叶圣陶语)。“说”与“写”其能力构成因素和思维转化过程基本相同,我们常见的训练形式“口头作文”就是“说”与“写”的结合形式。课堂外的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主要放手让学生以组、班、团、少先队、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模拟采访、进行即兴表演、讲故事、读报、辩论、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严密策划,精心组织,认真引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然会对语言做一番斟酌、取舍、连缀、组装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这类活动的开展,能调动学生锻炼口才的积极性,入情入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要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从多渠道、多形式中循序渐进地求得提高,这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口语训练激励机制。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讲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有一个适宜他们展施口才的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的“说”,要有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咬字发音一定要清晰、准确,力求出言吐语纯正如水,没有口头禅没有方言土语、重复罗嗦等口语“杂质”,语气、语速、表情要能体现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课堂教学要努力精讲,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做“说”的训练;课外要设置多种活动,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课外口语训练是课堂口语训练的延伸和补充,是口语训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绝不能被挤掉。教师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要及时评讲,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其进步应给予表扬鼓励,对其口语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善于引导,热情帮助。特别是对待内向、害羞的学生更应该鼓励其开口。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其表现欲。内向的同学有时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不好意思说。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态度尤其需要热情、中肯,要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切不可有语言的打击、表情上冷漠的现象,以防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对口语表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