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读全文,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3.翻译全文(二)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本文作为论证说理文在形式上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三)德育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预习检查】给加点字注音须臾()蛟龙()跬步()骐骥()驽马()舟楫()蟹螯()蛇蟮()金就砺()跂而望()假舆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虽有槁暴()木直中绳()【文言现象】(一)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槁暴()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二)古今异义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金就砺则利()金就砺则利()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绝江河()蚓无爪牙之利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蟹六跪而二螯()用心一也()(三)词类活用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用心一也()(四)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固定句式无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理解文章中每一段的段意(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理解文章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总领和分述)3学习本文作为论证名篇的论证方法,并学以致用。4背诵默写全文。【课文梳理】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第四段:论述__。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__,二是__,三是。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从而勉励人们要,只有这样,才能【问题探究】(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艺术鉴赏】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请分析这种论证艺术的好处)【小结&练笔】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形式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方法,又叫喻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具有形象性,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学习该种写法,试写《信念》为话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