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史一,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二,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时期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汉砖: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兵马俑: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三,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公元589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四,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到了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和邢窑。越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唐三彩: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人们的广泛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和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额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五,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唐代经过安史之乱,国势日衰,唐灭元之后五十年里,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