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一、单选题1.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B.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自然因素为主C.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人为因素为主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B.风力强盛C.土质疏松D.高原地貌3.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4〜5题。4.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甲B.乙C.丙D.丁5•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6〜7题。降雨量降雨强度混父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泥沙量径流量泥沙量径流量泥沙量径流量泥沙量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强280.31131.2510.4520.66.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7.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8〜10题。9伞植皱一枯忒期水位--丰水期水枪Q防供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D.彻底退耕还&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9•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10.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1〜13题。1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1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1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14.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有A.地势由西向东倾斜B.粮食作物以高粱为主C.北部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D.黄土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15.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是A.水资源B.生物资源C.石油资源D.煤炭资源16.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是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17.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是A.毁林开荒、营造宫殿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种源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D.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18.下列原因中,属于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