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考点简析】2013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南冥者,天池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今臣亡国贱俘。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9.且相如素贱人。10.臣本布衣。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结: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B.夫天者,人之始也。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吾属今为之虏矣。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9.文王拘而演《周易》。10.而刘夙婴疾病。小结: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1、2)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3、4、8)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