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以合拍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一互联网金融综述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概述相较而言,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已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内涵、模式的探讨,深入到了互联网金融运营的阶段性反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及相应管理等方面。但对互联网金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环节。国外学术界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不仅数量众多,且有不少的综述文献及教科书等。具体来看,早期的Alexander已在其书中对市场风险模型的建立、风险等级的度量等作出了详尽描述。Caouette、Altman连同Narayanan针对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信用风险做了详细著述,其中如何对信用进行评级以及对信用风险的度量成为了日后相关研究领域的标杆。Crouhy、Gala以及Mork所著书籍是风险管理分析师考试的指定参考书之一,主要对资本充足率要求范围内的风险类型做一分类,是一本偏向实务操作的指导用书,至今仍是衍生工具相关风险管理教材的经典范例。在互联网金融网络信贷的风险方面,Stigler指出,因交易时滞及搜索成本,完全信息基础上的理性市场是不存在的。信息披露需要由监管下手,作强制性要求,以此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GeorgeA.Ackerof认为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或使得市场仅剩劣质产品充斥其中。因此,监管对平台实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在流动性风险上,Diamond和Dybvig认为投资者的分散性是导致集中赎回脆弱性的根源,这里有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值得我们参考,就是将那些投资者加入可能存在挤兑行为的行列里。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概述通过对国内学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尚且不多、意见分歧较大。刘亮称,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移动化、电商化、“去金融中介化”的主要特征。张子春、张平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中以网络借贷为主,预估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将在未来与网络借贷一样,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中占有重要一席。杨洋、张宇和郭畅都认同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将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P2P、众筹融资为发展方向,并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支付业务、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但对此朱晋川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取决于传统金融体制的创新力度、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状况、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力度、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其发展路径及最终形式。总体而言,与现今我国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实践相比较,有关其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分析则显得较为滞后,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尚未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问题上移步到下一层次,且已有的研究结论指向性并不统一,各方学者的共识远少于分歧争论。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方面,大多数学者在参照美国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驱国家资料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金融机制背景,尝试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特殊发展模式进行界定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几乎都源自于国外,在与国内传统金融业态的大背景相融合之后,进行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因此尽管中外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相一致,由于中外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差异巨大,造就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独特的发展历程及现有模式。3.互联网金融定义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与传统金融相异,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金融模式,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得益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种物联网技术日渐成熟,金融业的市场得到快速拓展,交易的成本也日趋降低。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金融业内领域之间得以相互渗透和融合,边界有模糊化的趋势,操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像传统金融一般受时间与地点的控制,从而降低了时间成本,有效减轻了金融业的营运成本。在互联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