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康玉石学校东湖一中课题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册别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总课时一课时[教材设计思想]课标要求本节的设计构思是“人体是如何将气体吸入肺的?在进入肺之前经过了怎样的处理?”据此本节设计了两个主要内容,①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②呼吸运动及其过程。对于呼吸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主要采取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等自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呼吸运动相对复杂,主要通过直观教具与实验演示,通过学生动手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分析,化难为易。1、《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基本要求”。为达到教学目标,教科书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各异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发展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2、呼吸道和肺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呼吸运动是实现肺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学习人体交换的基础。选择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概述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健康,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呼吸运动的过程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教学方式与手段阅读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型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学生活动教学预估1讲述:为什么婴儿都是哭着来到这给世界上呢?(一)呼吸系统的组成:1;呼吸系统的组成: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出本节课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聆听,思考自主学习婴儿第一声啼哭意味着人体开始了呼吸说出呼吸系统各个结构的名称和功能。2;知识延伸: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1)、呼吸系统由_________和____组成。(2)、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____,它是________的场所。(3),呼吸道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共同组成。(4)、人体内发声的结构位于_____;既是空气的通道又是食物的通道。(5)、痰是在_____内形成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阅读,思考通过学习能够准确的完成以上各题。3、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为什么?(2)为什么吃饭时不要高声谈笑?(3)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二)、呼吸运动1,观察肺的结构图,了解肺的结构小组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活动给与肯定,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看图小组讨论观察,讨论得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肺的结构2,深呼吸体验胸廓的变化3,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形象的思路,增强对难点的理解。用手按在胸口两侧,深深地吸气,感受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再深深地呼气,感受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结合课本阅读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并总结出吸气过程与呼气过程中肋间肌、膈肌、胸廓容积等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呼吸运动的存在,猜想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内部的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三)肺活量什么是肺活量,怎样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肺活量实验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测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肺活量反应一次运动中肺的最大通气量板书设计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1,呼吸系统:(呼吸道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呼吸运动: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教学反思1、收获:课堂理论源自于生活,带领学生细心品味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乐趣所在。2、优点:清晰的思路,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不足:活动多,时间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