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色彩》清泉镇中:李霞一、教学目标:(1)知识性与技能:简单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培养学生运用任意手段表现简单色彩关系和色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个人对大自然色彩现象感受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情感性:利用各种媒体材料,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积极参与本课学习,通过欣赏、讨论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现象主动感受、积极关注和热爱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随时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高雅审美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2)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把真实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的色彩关系。三、教学重难点:(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看一看)课件演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几首诗我们很熟悉诗中美景令人神往,那么自然界中真的有这样的美景么?(二)、主动交流,启思联想(想一想)(1)色彩产生的原理教师提问:我们到户外去看一看大自然的景色吧?(教师用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色彩),我们边看边思考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想一想,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是否存在吗?总结: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质上,因为物质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彩虹的由来。所以光和颜色是息息相关的,色彩是光赋予的,如果没有光,我们的眼睛就是漆黑一片,色彩没有了意义。(2)色彩归纳(出示图片,色彩缤纷的动物世界)老师提问:大家感受到这些色彩的丰富和美丽了吗?看一看,分析图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色彩。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淡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师总结:日月轮回四季交替,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各种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个性。(三)、观察联想,合作探究(谈一谈)(1)P20思考与讨论:谈一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色彩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1.红色:--:喜庆、热烈、兴奋--联想:太阳、火焰、鲜血。由于红色能够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加速血液循环,长时间的接触会使人产生疲劳和浮躁感。2.黄色:--:豪华、光明、辉煌、活泼、明快--联想:金子、皇室、富有、威严、权力。黄色能够刺激人的消化系统增加人的食欲;高纯度的黄色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波动。所以不适与大面积的使用。3.绿色:--:充实、宁静、安详、新鲜--联想:森林、草地、公园、春天。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平;绿色可以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和视觉疲劳。4.蓝色;--:博大、宽广、深邃、神秘--联想:天空和大海。蓝色可以使人情绪平稳、镇静。5.白色:--:纯洁、真诚、轻柔、虚幻--联想:和平、白云、冰雪、神圣、洁白、崇高。但同时给人’冷酷、苍白、哀怜’的感觉。等(2)色调老师:色彩就是一种强烈的表现形式,大面积的同一事物会使人对它的色彩产生独特的感受,画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作之中,就形成了每张作品独特的色调。(“调子”原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的“音高”,是支配乐曲的音调标准,如D大调、C大调等。绘画借用这个名词,是因为它很方便,可以准确地表示一幅作品的画面综合观感效果(色彩、明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综合效果),如冷调、蓝灰调、金黄色调等。)图片欣赏,理解(四)、欣赏感受,拓展思维(练一练)分析教材右页的四幅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深化对色调的理解。1、色彩归纳,多媒体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幅范画中的主要色彩?(主要有大面积的绿色和粉色,但绿色右上角深一些,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