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四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孔子有一个学生跳下水救了个小孩,小孩的父亲很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很贵的牛。人们说他贪心,孔子称赞他说:“你这样做能让更多的人去救人,救人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应当的。”二、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先师”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三、著作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四、整体感知:学习第一章朗读节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课文探究:1、学习方法2、学习的乐趣3、个人修养学习第二章朗读节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学习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学习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成为老师了。本章谈学习方法五、课堂小结:前四章通过师徒对话,阐述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和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为我们的学习和做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六、作业布置:1、背诵前四章。2、预习第五章到第八章的内容,说说这四章又带给我们哪些智慧。1、2010年,年3月,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了用脚打字一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记录,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第一季》的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2、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对曹植一直心存疑忌,寻找各种机会加以陷害,由于母后的干预,曹丕才没有把弟弟置于死地。曹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