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授课时数2课时时间2013年10月日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的是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会疑问的问题。因此,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由事情的结果激发学生去探究问题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识字四中,知道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思,知道了事物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很容易掌握小葫芦和叶子之间的关系,知道叶子上生了蚜虫,如果不治那么叶子上的蚜虫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叶子会越来越少,而叶子没有了,那么就会影响到小葫芦对营养的吸收,使小葫芦因为营养不良而干枯。所以理解起来应该不算困难。教学分析教学重点1、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练习写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难点朗读课文,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解决办法通过对比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来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教学策略教学时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来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教学资源1、生字卡片。2、本课教材。3、多媒体课件。4、实物:葫芦。板书设计第(1)课时可爱有几个虫子怕什么!14、我要的是葫芦变黄落了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第(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媒体使用一、资料交流激发兴趣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有关葫芦的资料和图片。可口头介绍,或实物展示。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我要的是葫芦》。展示资料,激发兴趣齐读课题。利用实物引出课题,直观简明,更易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过渡: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答案就在课文中。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3、交流识字方法。4、师出字谜学生猜:领队在前(邻)有眼不见灯(盯)5、再读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两幅图的内容为什么会不同?1、轻声读,勾画出生字,拼拼,读读,记记。2、学生交流:哪种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3、猜字谜。4、思考讨论。扫清文字障碍是充分阅读的基础。交流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识记同一个字,学生方法会不同,不必过分强调哪种方法最好。三、比较插图找出差异1、出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内容,比较两幅图的差异。2、刚才同学们看第一幅图时,说那个人很高兴,他为什么很高兴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你能读一读吗?谁还愿意读?3、读了这一段,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认真观察从以下三方面谈看法:a.人的表情。b.葫芦叶子。c.葫芦果实。2、自由发表个人见解。愿意读的就站起来读。先想再汇报。看谁能读出高兴的心情。3、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从比较两幅插图的不同入手,自然引出能统领全篇的中心问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避免了琐碎的分析理解式教学。四、学第四段1、请看第二幅图,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了?哪一段写的是这个内容?2、指导朗读。3、读了第四段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1、先看图再说。2、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3、自由提问。渗透了整体感知的基本方法,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设疑引起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五、课外作业向身边的人了解葫芦或其它植物的生长知识。向身边的人了解葫芦或其它植物的生长知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四、师生谈话交流体会1、引导学生交流通过学课文明白了什么,并联系生活谈受到的启发。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课本剧。小组交流,代表发言;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联系生活,我懂得了……多种形式练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合作演一演课本剧。结合理解,联系生活,谈体会,体现语文学习生活化。激发学生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