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改契机利用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终身体育观【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标,阐述校本课程的含义并结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内容,阐述了在这一轮课改中我们如何利用校本课程来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终身体育一、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标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从国际背景来看:(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能对21世纪挑战的人才。(2)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把这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从国内背景来看:(1)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2)素质教育效果不明显,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难以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创造性人才。教育部就此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思路,这一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在推进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新课程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要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校本课程的含义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价,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课程权利的民主化,在促进学生最大地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就是课程本身,所以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自然就联想到编写教材、印发教材。其实这是对校本课开发的一种狭隘的理解。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三、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观是指一个人对一生必须从事体育运动的认识。我们体育教学一般都是按照体育教学参考书要求来执行的,如下示例:编号教材内容全年教学时数第一学期教学时数第二学期教学时数1快速跑52312耐久跑333蹲距式跳远5324推铅球555支撑跳跃446双杠557球类523┋┋┋┋┋到目前为止这种按部就班的机械教学已经不符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也谈不上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本着让学生能快乐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所享用的,而不应该教条的按照“大纲”来执行。我们“快速跑”教学也不能培育出像约翰逊那样的百米飞人,更不可能希望我们的学生终身靠“快速跑”来强身健体,同样“耐久跑”、“推铅球”、“支撑跳跃”、“双杠”……一个也不可能作为终身的体育锻炼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