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透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构艺术石占琳盛唐诗人李白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和充沛激烈的感情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大量杰出的浪漫主义不朽诗章。天宝四年(745)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二年。在山东准备南游吴楚时,他写下了歌行体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抒写其追求美好理想、自由生活的激情,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懑及其蔑视权贵、“不屈己,不干人”的叛逆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李白自身主观情感为轴心,借梦幻奇景挥洒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意象纵横跳跃,创造了一个意境开阔,变幻莫测,缤纷多彩的梦幻世界。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将诗人复杂的感情从胸中奔涌喷吐而出,体现了诗人高超的结构艺术。一、构建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于纵横变幻处见缜密。在整体结构上,《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在单一的层面上引线串珠式地结构材料,而是以诗人的主观情感为轴心,在广阔浩瀚的时空里构建了一个层次井然的立体实体。诗在开篇状写理想中的圣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先写其巍峨,参天入云,横断天脉,继之似将五岳与赤城摄取置于天姥山四周以凸显天姥山其势之拔,又使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东南拜倒。如此调动对比、衬托等手法,将一个气势磅礴的天姥山具体可感地矗立在读者面前。正是因为对天姥山的神往,诗人虽身在东鲁,而魂魄早已跨越千山万水,于月夜飞渡镜湖,直达剡溪,完成了时空上的横向跨越。接着转换空间,“谢公宿处”“渌水荡漾清猿啼”,勾画了第一层面上的雅致奇景;继之移景换点,“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半山腰见红日自海面腾起,空中有天鸡高唱,勾画了第二层面上的雄奇景象;随千岩万转,迷花倚石,游览至暝,到石扉洞开,忽见仙境勾勒了第三层面上的神奇仙境。至此,自下而上,完成了时空上的纵向阶梯式跨越。诗人驰骋生花妙笔,纵情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奇情幻景,穷形极相而又层次井然。二、意象设置上每每为下一意象预埋伏笔,为意象间的大跨度跳跃搭建了跳板。诗人奇特的想象随情思流动而纵横变幻,因而诗中意象的设置千变万化,但前一意象往往为下一意象的出现铺设了伏笔,形成异乎寻常的衔接,使灵动的意境于千变万化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其一、诗开篇即入胜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虽有神仙府第,却无法寻求,而1越人对天姥山烟霞美景的描绘早已激起诗人的游兴,令其心驰神往。诗人虽身在东鲁,但梦魂先已飞越时空,云游其中了。越人之语成了入梦之由,为梦游天姥预设了伏笔。其二、诗中诗人随想象绘声摹色,看似思维跃动,变幻莫测,实则于细微之处巧妙设伏。诗人因神往天姥,游兴急切,所以魂魄已“一夜飞渡镜湖月”。一个“月”字,绝非信笔写来。正因为明月高照,才得以清晰可见“我影”,才得以清楚地感受到剡溪“渌水荡漾”的美妙夜景。无这一“月”字,则第一层面上的奇幻之境就无法凸现了。诗人沿云梯登山,“空中闻天鸡”。既然有仙界天鸡鸣叫,则必然有一个仙境存在,这就为下文展现梦中仙境作了铺垫。诗人尽情梦游天姥,不知不觉,“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是熊咆龙吟的时间,也是刻意营造的氛围。继之“云青青兮欲雨”。正因为浓云密布,山雨欲来,才会有“列缺霹雳”,雷鸣电闪;因雷电使山峦崩裂,才震开了洞天石扉,使一个五彩缤纷、令人目眩神摇的梦中仙境豁然展现开来。诗人构思之巧妙、意象联系之缜密,令人拍案叫绝。其三、诗人因梦游仙境,受到众仙人的隆重迎接而惊喜至极,也使诗人从梦中“恍惊起而长嗟”。这一“长嗟”承上启下,既是对非凡胜景和神仙世界的惊叹,也是对黑暗污浊现实的悲叹,引出结尾一段对现实的否定以及对蔑视权贵性格的张扬。正因为对黑暗现实感到绝望,又看不到光明与未来,就只好把理想寄托于神仙世界,以挥斥内心蕴蓄的幽愤。三、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将丰富生动的意象巧妙布局。诗人对意境的创造不仅仅是绘形绘色,更将视觉与听觉交错运用,摹状与绘声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