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文体:写景状物散文特点:通过写景、状物、叙事,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作者的情感融在景物中。学习方法:透过零散的景、物、人、事的特点,进一步把握作者隐含其中的情感。具体解读步骤:1、写了什么人、景、物、事?2、赋予了这些人景物事什么特征?3、借这些人景物事表达什么情感主旨?4、鉴赏写景的手法。色色月月塘塘荷荷朱自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一、了解作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随家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生活经历:1916(19岁)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27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29岁)写下本文。朱自清(1898-1948)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最后贫病交加去世。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以下是朱自清传记的一段文字: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为“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散文代表作:《背影》《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是谁??又藏在何处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匆匆》——《春》风送荷香淡淡月,哀伤几缕笼心头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在这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苦闷彷徨中。他也清楚要么参加革命,要么反革命,才能解决这种彷徨。他最终选择逃避,可是他是个民主主义者,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任教,面对黑暗现实,又怎能安心逃避?因而,他那段时间的内心可想而知。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哪里走》(可见他当时内心的苦闷彷徨)“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三、学习重点1、优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2、“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的情感美。3、圆形结构的结构美。4、多种修辞、精美语言的文采美。四、积累字词积累16个字词五、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思路整体感知找到文眼,理清感情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提示全篇旨趣的关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面必有照应;出现在篇未,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