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人说政治课对于学生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这无疑是不科学的,因为政治课教学是激发学生正能量教会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懂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题记摘要:根据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及目前面临的挑战,阐述思想政治课务必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途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能量。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者工作单位: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黄翀身份证:510602196912152473电子邮箱:491808521@qq.com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校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是当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又是实现这一目标、让他们进入社会之前必须学习和培养的重要的综合能力。学校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那么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引导中职生主动创造条件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促进中职生自我完善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一、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1.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既有它本身所固有的内部原因,又同一定的外部条件密切联系,但是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过程中,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是内因,外部环境,大到国际国内时事风云变化,小到学校、老师、家庭在教育影响则是外因。培养中职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重点,中职生个体通过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成个体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同时,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坏境和社会环境,对促进中职学生的角色转化也具有重要影响。2.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是动态与静态的交替结合。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不适应到适应,个体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之间逐渐平衡,个体此时会处于暂时的、稳定的静态,直到外界环境、个体认识程度或期望程度产生新的变化,从而开始新的适应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稳定状态的打破并不意味着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有可能意味着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从中职生走出校园到完全适应社会,中职生要经历多次这样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伴随着形势的变化,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动态与静态的交替说明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恒心。3.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培育,既是一个不断摒弃旧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自我更新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延续并增添适应社会发展内容的丰富完善过程。在小学、初中阶段,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升学模式一样的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由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传授,生活由父母和家庭照料。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中小学生是一个被“保护”的读书者。在职业学校阶段,对于中职生来说,学习和生活更多的是主动的参与和选择。学习的内容不再仅限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