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VIP免费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_第1页
1/3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_第2页
2/3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_第3页
3/3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的精神。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就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差,不能感受到学习的兴趣。而新课标的精神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围绕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指引下,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学会正确地收集、分析和理解历史材料,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逐步发展思维能力的多样性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为此高中历史教材中也专门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学习与探究。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忽视了这一环节,新课程的理念仅仅停留在表面,或者只停留于形式,真正学习实施这一环节的却是微乎其微,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到底这一环节是否真的没有价值?是否只是形式主义呢?我发现,在许多版本的历史教材中,每种教材都包含了“学习与探究”这一环节。且都选取了本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章节从研究的几个步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人民版经济史一册的“学习与探究”模块之一就是“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该内容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建议、活动说明、活动范例和几个探究议题方面分别给与了介绍,旨在让学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更为直观、感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现今的经济生活,把握世界的经济脉搏,正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化认识,了解历史上中国曾经创造的辉煌物质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也更有效地达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再比如人教版政治史一册中有个探究题——“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从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活动延伸等方面给予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与研讨能力。但是肯定有教师会问:时间上怎么分配啊?正常的教学工作都完成地比较紧张!其实学习历史,并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有的老师,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灌”给学生,恨不得学生像“百科全书”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我们能否再静静思索一下“教育”的真正含义呢?蔡元培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是什么,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而探究的含义是什么呢?探究指的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里,可以看出探究的前提是提出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有问题呢?当然是通过学习了。作为学生来说,通过探究才能展示一个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