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理论在职高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2006-9-3012:43:53来源:作者:佚名一、课题的提出1、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必须“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随后,浙江省出台的学籍管理条例对学校处理学生作了新的规定。可见学校德育教学将更注重学生的发展,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现状及心理发展规律,探求学校德育教学的新路已成为必要,而传统的德育观念在短期内还未能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中退出。社会各媒体的宣传未能真正把握人性化的涵义,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在旧观念的牵制和新观念的冲击下感到无所适从。职高的德育工作者更是任重而道远。2、职高学生的现状对德育提出新的要求。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未达到成熟的指标。他们精力充沛、充满热情、思维敏捷,勇于进取,但易偏激、易冲动;他们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和能力逐步提高,迫切希望从父母师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投入社会的怀抱,但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职高学生长期以来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不被重视,甚至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等的歧视,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未来不抱希望,来校学习的目有性不明确,因而要做好职高生的德育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职高生的现状,本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开展教育。3、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传统的德育过于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以社会的发展需要遮蔽了人的发展需要,从而造成了德育无人的现象,使本人应当是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性,毫无道德意义的说教。德育因其面目可憎而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创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德育成为必要。二、课题的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养成、发展。德性养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思想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均建立在合乎人性的基础上,并按照人性化的特点进行设计,教育的实施符合人性的成长规律,以促进人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理想的人性。人性化教育是基于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顺应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教育三、理论依据:1、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者认为人都有一捉趋于健康的积极意愿,一种趋向成长或趋向人的潜能实现的本能。因此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引发这些潜能,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即促进人的自我实现。2、生命教育理论:生命化教育是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的我,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位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自然生命的教育首先是遵循儿童的天性,在此基础上作好身心的养护工作。精神生命的教育旨在培养真善美完美的人格,它是生命教育视野中的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社会生命教育实质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3、幸福教育论:教育以生活为目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所以教育以幸福为终极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教育有近期的目标,也有远期的目标,有功利性的目的,也的非功利的目的,不管是什么目的,只有把它置于“人的幸福的关照中”,它才是有意义的。4、和谐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个性充分展现,人的需要充分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