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杠杆》教案老河口市贾湖中学曹学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②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③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②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③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求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②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③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①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三)教学用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举例、进解相结合(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前言部分,引出本节学习内容。学生参阅图13.4—1、2、3说明杠杆在现代和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杠杆五要素:”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标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2)以课本图13.4—4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3.实验探究: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一般情况下,从水平位置静止状态去分析杠杆的平衡。(2)猜想哪些因素影响杠杆的平衡。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3)设计实验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A、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既能方便改变力的大小,又能方便测量)方案一:用悬挂重力已知的钩码(物体对杠杆的拉力在大小上等于钩码的重力),通过改变悬挂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动力和阻力。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杠杆。B、实验中杠杆在什么位置平衡时才能方便快捷地测出力臂的长度?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C、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要求学生答出。D、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N和cm,通常用N和m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5)评估交流: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找出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