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律(毛泽东)学习目标1.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3.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也有规定。文学知识—律诗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意读音节奏重音wēiyípánɡbóyámín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意读音节奏重音•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从中可见红军什么精神?•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自习释疑•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自习释疑•2、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从中可见红军什么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自习释疑1934年10月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2、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从中可见红军什么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自习释疑•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自习释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山水自习释疑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千万•1、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2、如何理解颈联中“暖”“寒”二字?•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岷山。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说成是“三军过后”?合作探究•1、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合作探究对偶,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动写静,“腾”“走”赋予五岭、乌蒙以动态,把静止的山脉写活了;比喻、夸张,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泥丸”,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也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表露出作者的英雄胆略和伟大气魄。•2、如何理解颈联中“暖”“寒”二字?合作探究都是写人的感受,并且前后照应;“暖”字既写出5月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写出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又烘托出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岷山。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说成是“三军过后”?合作探究表达了作者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品味感情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