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材料,创建多彩的儿童世界赤峰市“第二届幼儿园园长论坛”学习体会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三幼儿园:王炳兰非常有幸,于2015年1月26日—28日参加由赤峰市教育局、赤峰民办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为期3天的“第二届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聆听专家们鲜活生动的讲座,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心灵得到净化,办园理念得到提升,素质得到提高,感慨颇深受益匪浅。同时结识了许多幼教行业的新朋友,为今后我们幼儿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我所在幼儿园存在的不足之处。回顾这次学习过程,感触最深是唐山一幼么园长的讲座《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体现了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在讲解研究材料的基本特征和创设互动墙饰的指导策略时,用幼儿园实例、照片、视频和感悟展示了以儿童的关键经验和发展线索为核心特点,能够给教师新的视角,用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材料的运用上提出了:(1)注重孩子脚下的文化:创设了立体化的、内含丰富的户外健康文化,一物多用,一物多玩。(2)民间艺术文化:利用唐山陶瓷、皮影文化、奇妙的民间游戏。(3)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自制玩教具,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创新性、简易性和安全性。(4)爱家乡的体验教育:利用自然环境,创设了绿色生态的情景,让幼儿在感受与体验中成长。(5)科学游戏室。让孩子经历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感官与大脑的对话,儿童与自然的对话。(6)小木工室。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环保材料,引起幼儿不断地探究,与之相互作用。(7)农家小院。充分利用幼儿家长和本地乡土资源,真正让幼儿走进来亲进大自然。在家园共育上创造性的探索出了“1+2+4在行动”全民健康教育新模式,通过广大少年儿童的小手牵动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大手,把健康理念、行为和习惯带入家庭、带到社会。而废旧材料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取材方便快捷,又能节约资金,不失为一种好的自制玩具材料。么园长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启发教师、幼儿进行废品创造,使教师、幼儿加强环保意识,有效利用废品,变废为宝,能从小使幼儿增强环保意识,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独特的办园特色。这些都是我们新建园所学习、可取之处,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幼儿在园你能给他什么样的教育?每天幼儿在园时间是590分钟,在这一天里你能给幼儿怎么样的教育。从事幼教多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幼儿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觉得多数幼儿园一直在做着一种错误的循环。既:家长需要什么要的教育,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些什么,会反馈给幼儿园,然后幼儿园会根据家长的需要对其孩子进行教育。这一循环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被掌握到了家长的手中,而多数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习些书面上的知识,小点的孩子背诵些古诗,儿歌了,稍大些的孩子就要学习算术,识字等,孩子一旦掌握多了这方面的知识,家长就会满意。这难道真的是幼儿园所需要给予孩子的吗?带着这些疑问,听着专家的讲座豁然开朗,“把幼儿园还给孩子,把孩子还给自己”在这句话中得到了答案,么园长提出的“一物多用,一物多玩”,处处有教育、处处是创造,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的同时,关注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参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单纯的只给幼儿传递知识,而是应该成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引导者,教师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激发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