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在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力不是任意因素的杂乱堆砌,而是特定的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运行的有机系统。决定这个有机系统并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特定创新机能的手段的,便是管理这个因素。科学的管理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不仅使生产力系统的创新功能生成、运行起来,而且使其达到最大化。一、管理的联结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的前提在社会生产中,在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劳动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小,决定于整个劳动力组织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工种、劳动者的素质确定劳动者的数量,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劳动者的作用,甚至会造成窝工浪费。同样,生产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武器,它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也必须与劳动者的数量和结构相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对生产工具也必须进行合理的组合。就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来说,更需要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情况,对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各方关系。可见,生产力各实体要素之间不能自然联结成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才能联结成为一个功能系统,其中管理正是联结这些因素并形成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前提。综上所述,生产力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可称为生产力的细胞,而这些细胞是通过管理这个创新手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生产力创新功能系统。二、管理的转化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实现的条件我们知道:事物的“能力”和“力”之间虽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同样,生产力同生产能力之间也有这种区别:在每一时代的生产者和他们拥有的生产工具中,无疑包含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这种生产能力在生产者及其生产工具同劳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之前,都不过是沉睡着的潜力或可能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或科学技术等其它因素进行生产活动时,这种生产能力才真实地发挥出来,变为实际的生产力。因此,马克第1页共7页思指出:“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2](p189-190)同时,一个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与它真正发挥出来的生产能力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候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使生产能够有效地进行;有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既然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就不应该是某种潜在的东西,因为潜在的东西并不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更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任何使自然物质发生实际变化从而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力量,都必须是现实的或实在的力量。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的。但问题在于潜在的生产能力是如何在同其它因素的相互关系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的条件又是什么。马克思指出:“劳动能力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与物质因素处于接触、过程和联系中,没有这些因素劳动能力就不可能实现。”[3](p56)那么,这种接触、过程和联系又是什么呢。马克思又指出:它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也即管理制度的创新活动。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事物能力存在的条件和这种能力转化为引起一定客观效果的“力”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是单个事物中蕴含的东西,只要这个事物存在,它就具有了存在的条件,而后者则是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因而它所需要的是外在性的转化条件,而不再是单个事物本身所需要的存在条件。这个外在性转化条件只能是这种相互关系作用的组合者、运筹者、创新者和协调者。事实上,生产力系统要素作用的过程不是生产力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行为,而是这种生产行为所创新的效力,即生产行为相互撞击形成的协力,也即劳动生产率。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2](p59)由于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诸因素的具体联结受到其它许多条件的制约,因而发挥出来的生产力的大小是千差万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是由某几种要素形成的。例如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要求人们之间结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