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文言句式与用法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的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考查时着眼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一、关于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3.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宾语前置,其宾语一定是代词,如“未之有也”。(2)疑问句宾语前置,其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如“何以战?”中的“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3)陈述句宾语前置,一般要借助“之、是、之为”等字作为标志,安插在宾语与动词当中,加以强调。如“惟命是从”。4.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作状语的介词一般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如“余威震于殊俗”。5.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定语置于名词之前,文言文中则常放在名词之后,一般有三种情况,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村中少年好事者”(中心词+宾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我持白璧一双”(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另外省略句和固定句式在附录十一中有具体介绍,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二、关于词类活用这里的词类活用,不是兼词,不是一个词语具有不同词性的双重身份,而是指一个词语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考题1】(2013年江西卷)……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①,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②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选自《明文海》)【注】①茆茨:茅草屋。②罄折:谦恭的样子。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句注意判断句的翻译,“者……也”结构的判断句,要在句式上表现出来;另外注意“家”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第(2)句注意介词“以”的翻译,一个作介词,一个作连词,注意实词“盖”在此处作名词,“苦”在此处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3)句注意词类活用,“须”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2)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3)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参考译文】……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了解画,如同我了解书法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骑牛的实质(原因)了。”“那么又有一个老人打着伞保护着她,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结婚的仪式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