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一中:郭亚锋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互动设计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反思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学生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推理、证明的过程中,需要添加辅助线变换图形,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力,形成正确的微粒观,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基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引导、点拨、归纳”,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香水的香味可在室内传播,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引出课题——分子和原子出示硅原子和苯分子的真实照片,让学生感知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存的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培1、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感觉到分子小的程度,对分子建立初步的印象•2、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探究: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分析、与书本交流的能力,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1、通过“1+1不等于2”50的酒精与50的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2、1体积的石子和1体积的沙子混合,总体积小于2体积类比归纳得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3、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相同3、联系生活“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图3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培多媒体展示几种分子和原子的模型,通过观察,交流、展示找出分子和原子的联系重新组合OHHOHH水分子(H2O)氧分子(O2)氢分子(H2)OOHHHHOOHH通电HH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的概念请同学们试着解释以下问题:1:湿衣服为什么经过晾晒会变干?2: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3: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4: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什么?拓展延伸•请用分子的观点诠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有新分子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情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作业分类设计,体现了分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1.必作题(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①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①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②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2.选作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简答下列问题:1、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2、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