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我爱这土地2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重点)(难点)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éjiā)、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艾青原名蒋海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据说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以为是“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因“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故在住宿登记时他填上了“艾青”这两个字。从此,他就一直用这个名字。艾青笔名的来历概念现代诗的名称是与古典诗相对而言的,也叫白话诗。现代诗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韵律。起源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是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现代诗”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特点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分类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爱国诗等;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现代诗嘶哑腐烂一读一读字音yǎfǔhóu()咙坟mù()lí()明二写一写字形喉墓黎三记一记词义1.嘶哑:2.悲愤:声音沙哑。悲痛愤怒。悲愤、激愤辨析同:两词都有极为生气、恼怒的意思。异:“悲愤”侧重于悲痛愤慨。“激愤”侧重于激动愤怒。例:(1)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的眼里流露出悲愤。(2)他杀人放火的恶行引起了群众的激愤。导思1.诗人借用一只“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深情流露关键词热爱和眷恋导思2.土地、河流、风、暴雨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象征深刻土地导思3:“我”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愿望?献身祖国导思4:诗人眼中的泪水包含了了怎样的情感?直抒胸臆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我爱这土地》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答案】“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阅读方法解密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关键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等。答题思路:第一,分析词性、感情色彩等;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涵的感情。答题模式一般是:如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情态),表达(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特点)”的模式回答。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