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房里的猫(二)教学反思红领巾学校易璇《面包房里的猫》是鄂教材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想象丰富的童话故事,编者将这个故事分成了两篇课文,像一部连续剧。这次优质课参赛的课文是这部连续剧的下部。这就意味着我将要准备两篇课文的教学,这对我而言,很有挑战性!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就开始读这个故事。还找来琼艾肯的原文读了又读,进行比较,体会编者的意图。初读时,感觉故事很浅显易懂,像在读课外阅读课文,没有什么明显的可挖的内容。因为是童话,故事的价值取向似乎很多元。我感兴趣的是莫格是只怎样的猫?她爱吃鱼,爱玩水。因为它变得太大,以至于镇上的人因为害怕,而把他赶了出去,但他似乎并不在意,反而因为“捉到了好多好多鱼”而感到“真快活”。他的想法很单纯---“如果我把水拦住,那些好吃的鱼便不会被水冲走。”于是洪水被莫格巨大的身体挡住了。他并不在意人们对他身体变大后的态度(尽管它的变大并非是他自己造成的),在人们需要把它当作“水坝”的时候,“只要在他下巴底下挠痒痒,它就会老老实实的坐着。”他帮助了人们。我在想,当他戴上“小镇救星”的奖章时,当他受到小镇上的人对他的特别优待时,他会作何想法?他会感激人们?或是不会在意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再次改变,只是知道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自由的生活?原来不许他生活在小镇里他就自由自在的在山谷中捉鱼,当人们接受他,给他特别的优待政策时,他还是自由自在的“在房顶上摆来摆去,胡须碰得楼上窗户咔哒咔哒响,”对他自己而言,她是一只生活的自由自在的猫;对于人们而言,他是一只不伤人,温和的猫。指导识字写字教学时,我首先注意指导读准这些字的音,再由字到词,来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学习新字,并鼓动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识字。在学习课文时,因为这篇课文是《面包房里的猫》(二)的下篇,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回篇上篇,走进文本(包括可爱的图画)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引导学生吸收文中写得好的句子,鼓励学生讲故事时用上这些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地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是指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在教学中,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重视个体差异,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朗读过程中的感知与感悟。因为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领悟具有个性差异性,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异性就决定了表现某一语言材料的神韵与情味并非只有一种读法、一种朗读表现模式。2、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个性化朗读和所有朗读一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老师来说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浅入深,避免高屋建瓴急于求成,使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性、层次性、阶段性。本文中从词语教学开始,就为学生的朗读做好了准备,朗读时也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初读,了解内容到做动作感受再读;再到看课件,产生视觉冲击,升华感受;最后再自由选择表演读。可以说是一环环紧扣,朗读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