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演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与践行群众路线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精神之“钙”。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践行群众路线。一般的理解认为,坚定理想信念指的是一种精神现象、意识活动,属于精神范畴;践行群众路线指的是一种工作状态和行为表现,属于实践范畴。实际上,坚定理想信念与践行群众路线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理想信念既是一种精神现象,也表现为一贯的实践行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落实到行动上。理想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的向往,体现出对美好社会和人生幸福的追求,有社会理想和个体理想等表现形式。“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的统一体,与人的心理意识相联系。从哲学的意义说,理想和信念是“人存在的根基”,“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崇拜’”,需要对一定理论体系的认可和信仰。从实际的意义说,理想和信念都需要以对一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接受和遵守为前提,进而确定奋斗发展方向、形成坚定意志、道德人格和行为准则。理想和信念同属于精神意识范畴,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依存,但不能互相取代。“理想的实现依靠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坚定基于理想的选择。”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更加丰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作为主观精神意识的升华,它将理想和信念二者内涵的主要层面有机结合。“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核”。它强调了理想和信念中两个“基本方面”和“最高层次”的统一,具有“特殊含义”。它本质上是人对自己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第1页共4页理想信念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理想信念主导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社会理想信念具有主导性、统一性,个体理想信念具有从随性、多样性。社会理想信念主导个体理想信念,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活动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社会理想信念以个体的理想信念为基础,又高于个体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作为社会现实的重要方面,影响个体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二是相对稳固性与可塑性的统一。理想信念作为主体系统性思维、理性思考、价值选择和认识升华的结果,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但理想信念也受到外部环境、主观认知、心理因素和成分影响,其形成、保持的内外部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构成成分的复杂性、多维性、干预影响的多端性,使较为稳固的理想信念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也会引发人们的理想信念发生变化。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理想信念的巩固,是一个不断调整强化的过程。有些人也可以超越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树立或接受与其地位不同的理想信念。三是主观选择性与实践规定性的统一。理想信念是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其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基础。理想信念在形成过程中,外在的思想、观念经过主体的理性思考和价值选择,内化为主体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准则。理想信念内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主体主观选择的过程。这种主观选择性不是随意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的,受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固化,具有明显的实践规定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对党的长远理想、奋斗目标和现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接受和认可,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在理想和信念这些精神现象基础上,升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支柱,须臾不可或缺。理想信念主宰着党员、干部的心灵世界,制约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以自觉的价第2页共4页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为基础,在信仰与观念层面上得到升华与固化。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