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出了以下一些方法。一、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二、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只要他们的有道理,教师就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历史结论或权威论证。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处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的好方法。三、结合现实,紧扣时代。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我们在讲授“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我党在延安进行的整风运动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反“右”斗争等史实作比较,同时也将“文化大革命”于1989年的风波和九十年代党内的“三讲”作比较。通过这样一些比较,就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各项工作提供鉴戒和的材料,同时也使学生能将历史知识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历史学科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我们广大的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证历史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准确性。当社会上发生了比较重大的事件时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尽快将这些信息向学生透露,并结合历史知识用历史的方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以上就是笔者对中学历史教学观念及方法创新的思考和提出了一些对策。当然,由于笔者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进行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加之水平有限,提出的对策和措施显然是不够和成熟的。但笔者相信,只要有广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努力,按照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工作必定能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