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1、区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重视几个原理:(1)唯物论:(第4-5课)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2)辩证法:(第7-10课联系、发展、矛盾、创新(3)认识论:(第6课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4)历史唯物主义:(第11-12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文化生活: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5、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6、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2)双面交流。(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7、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8、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9、中华文化为何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0、关于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和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11、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