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检测人民版必修3(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与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任何关系B.有利于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C.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D.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解析错选原因是对双百方针的含义理解不准确。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C项表述正确;B“”项是双百方针的作用;D“”项是对双百方针的评价;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答案A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创设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解析应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创设简体字的原因,同时注意简体字的优点。B项说法不正“”确,对传统文化不存在全面清算的问题。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均排除。答案A3.右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戏剧《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六小龄童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完成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注意时间是在1957“”年,这一时期文艺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双百方针的提出,A项为历史背景,发挥的是间接作用,B、D“”两项是在双百方针作用下的结果。答案C4.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期,分别是()。A.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是第二个高峰期。答案A5.右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封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指导思想主要是()。A.要以阶级斗争为纲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D.素质教育科教兴国“解析历史遗物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彻底埋”“”“”“葬帝修反的口号和图中人物袖标上的红卫兵,说明属于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指导思想。答案A6.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思路的是()。A.《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规定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政策的制定C.1957年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提出D“”“”.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解析题干所述与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相吻合。答案D7.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姓名张卫红推荐评语性别:男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年龄:35岁家庭出身:贫农文化程度:小学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解析从表格中提供的信息看,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水平能上大学,这说明是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答案C8“”“.右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对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了D项现象的出现。答案D9.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