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与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与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辛弃疾朝代: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本词是词人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时所作。【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指江西上饶的沙溪古镇。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⑥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译文】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赏析】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首词充分反映了词人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全词笔调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古典词作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少有的佳作。拓展阅读: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夜,闷热的夜,让人无法入眠。走出房门,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似天地间的一盏明灯,让万物都呈现出蒙蒙胧胧的色彩。我信步走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异乡小路上,尽情地欣赏大自然赋予的美。一别几年,此情此景,还是那样亲切。忽然,路旁的树丛中“扑棱棱”地飞起几只鹊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哦,是我的脚步声惊醒了他们,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它们不知所措地飞离枝头,在夜空中盘旋。我的心里不由地产生了愧意。一阵凉风迎面吹来,我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刚才的暑气一扫而光。蝉儿也好似表达舒适之意,在夜风中低低吟唱。“咦,什么味道?”仔细一嗅,原来是稻花的香花在弥漫,在飘散。刚才没注意,现在闻来,味道是那样醇美,那样浓郁。再仔细一看,谷地里的稻穗都垂下了脑袋。微风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