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Q艺术形象及社会意义[摘要]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正传》中的典型人物,作者采用白描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雇农阿Q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他妄自尊大,欺凌弱者、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无情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关键词]阿Q;艺术形象;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是鲁迅的唯一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后被收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作品采用多种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阿Q形象,鲜明的个性给饱学之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命运,但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阿Q受剥削、受压迫最惨重,他想反抗却不敢大胆反抗,他向往革命却又不能投入真正的革命之中去,他所有的言行不过是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的错误观念。一《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及至世界文学中的名篇。其作品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中典型的贫雇农。他是未庄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他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家,没有妻子,没有固定的职业,而且也没有自己的姓名。白天给人打短工,夜里在土谷祠里,在未庄人们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劳动工具,只有农忙时人们才想到他。他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受尽剥削和凌辱,依靠一双手来换取牛马不如的生活。阿Q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失败者,但他却不肯正视现实,而以精神胜利法来掩饰自己的失败。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遭受压迫与不幸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解脱的幻想,处于屈辱地位而又无法摆脱的人,在凌辱与不幸面前,用虚构的胜利,掩盖现实的失败,从而减轻痛苦,忘记痛苦,甚至营造出转败为胜的“精神胜利”的自慰结局。“优胜纪略”和“续优胜纪略”把阿Q精神胜利法的多方面表现作了出色的描绘。在和别人口角时,他会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自己头上长了癞疮疤,忌讳:“赖”、“光”、“亮”等字眼儿,别人一犯忌,“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但还是吃亏的时候多,于是又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被别人打了以后,他总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之后,“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被打又被迫说是打虫豸,只好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你算是什么东西呢?”。非常可悲的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有时是通过向他以为比他更低下的人转嫁屈辱来实现的。譬如,阿Q被假洋鬼子打以后,就通过调笑、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喝彩而“转败为胜”的。阿Q性格又是丰富圆满的。除精神胜利法外,还有主观、保守、狭隘、愚蠢等与之相应的性格特点,也沾上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阿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人。他对造反深恶痛绝,但后来革命来了,尽管他也懂得这是杀头的罪名,是最大的异端,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助赵太爷的权势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