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高考题组训练]1.(·课标全国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答案D2.(·海南单科,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解析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答案A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题干信息(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明东汉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实力增强,建议实行重农抑商,抑制兼并,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A项错误,B项题干中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C4.(·山东文综,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古文的含义,从纺织品自用、男妇皆从事纺织可以看出此时登州仍属于小农经济,手工业以家庭生产的方式出现,但生产出剩余的产品则可以拿到乡市出卖,而由布贾再贩到城市去,由此可见②、③是正确的反映了当时登州情况,①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分工的情况。答案B5.(·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项是在宋代;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C6.(·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6”“”“”世纪晚期、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可依次确定四个选项的取舍。烟草、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其大量种植不仅不能反映农业的衰退,恰恰相反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导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④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