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需要综合素质人才的今天,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的重视。美术教育的任务除了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发展学生的美术技能之外,还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作品欣赏、美学理论的传授、美术作业的绘制及美术课外活动等途径,树立学生的信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成功感,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关键词:美术教育;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美术它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使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其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从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使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提高,进一步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所谓“明劝戒、助人伦”(《古画品承序》),也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育作用。因此我认为,在全社会普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今天,应提高对美术教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用。一、通过美术名作欣赏,心理分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从作品的构图、色彩调子、造型手法、质材、肌理、线条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本身所蕴涵的力量。比如说作品中不同的线条可以给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水平线给人开阔感、三角形给人安定感、波浪形给人动感、折线给人烦躁不安感、螺旋形给人眩晕感等,而作品中不同的色彩也给人不同感受: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温暖、恐怖,绿色给人以希望等等。这些基本的美术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含义,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达到教育的目的。欣赏历代美术作品,还可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对这些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的欣赏,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而且还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不应忽视艺术大师对事业不懈追求的至诚精神所产生的教育意义。艺术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这里需要对事业的忠诚,执着的追求和顽强的精神。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把自身溶化到艺术中去,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这样的艺术家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远的如法国画家高更,远离繁华舒适的巴黎,来到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长期与当地土著人生活在一起,用画笔表现他们的纯朴生活;近的如当代艺术家,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为画虾苦苦钻研五十余年,学篆刻刻石两大筐,终成大器,名誉全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艺术大师的不寻常的经历和敬业精神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对自然、社会、人生采取一种积极向上的伦理态度,这种态度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挚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美术教育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滋生出动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二、通过美术作业,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坚定的品质,克服焦虑、烦躁、粗枝大叶的毛病。对青少年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更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克服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从而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消除其盲目简单、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经不住风雨的脆弱心理。由此,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我设法做到:1、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和谐而又愉悦的环境,并根据每一节课的主题,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课程内容,敞开心扉,说心中想说,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