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语文学习信心摘要:要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首先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适当的奖励、表扬,让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教师的教学要生动有趣;确立大语文观把日常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语文能力。关键词:学困生;语文;学习信心;培养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所持有的—种积极的、肯定的反应倾向,即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它属于非智力因素。学习自信心是以自身的学习能力为认识评价的对象的,本质上是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正确估计与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具体表现为错别字连篇,阅读理解能力差,字词、名句、名篇积累少,怕背书,作文面目可憎,甚至不会作文,没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他们不是“我要学”,而是老师、家长“要我学”,被动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状态的低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认为,要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首先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信心。一、适当的奖励、表扬,让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素质较差的学生学习困难,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使自己成了学习的奴隶,缺乏学习信心。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老师帮助学生理性的估价自己,找出他们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智商不高的学生勤奋刻苦、作业工整、上课专心,调皮捣蛋的学生头脑聪明,接受能力强。同时老师还要他们充分发挥长处,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如改正一个错别字)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这种学习信心的树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主动,学习中的主动性又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并不是因为厌学而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而厌学。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即使最差的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愿望,而是他们屡考屡败,逐渐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由此学生的的思维方式变成了:“我不行,所以学不好语文”,他们缺乏的是老师赞赏的目光,是成功的体验。为此,我设计了许多鼓励他们的方法,比如针对作业字迹潦草,敷衍塞责的情况,规定凡字迹工整,答案有自己的见解,作业可得“A”,累计到五个“A”,可以得奖品,因为得奖比较容易,所以他们的作业很快换了新貌。针对学生腹中无物、积累少的情况,我又规定,凡要求背诵的诗文,在规定的时间内背完的可以得“A”,每节课抽查一名同学,这种机会多半会被学困生争取了,因为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老师、同学的赞赏。还有造句、描绘人物等小竞赛这些方法,无疑能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二、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的整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想让学生两节课就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降低难度。针对学生词汇量小的现状,可以先让学生做积累词汇的工作。布置学生每周从课文、杂志、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摘录自己还不会用的词汇,把例句抄下来,试着造句。之后,可以把全班分组收集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生物、地理,等)的词汇,再每组提供一个词语出来,全班把这些词语编进一则小故事里,这对他们来说很容易,同时,编1出来的故事很新奇,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收集词汇的活动中,达到丰富词汇量的目的。这时,学生已掌握了造句、写片段等基本的写作能力,对以后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高标准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降低难度还有很多方法,如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片段续写比赛等。这种由易而难的方法无疑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同样道理,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需要采用这种由易而难的方法。最初让学生读短小的文章,理解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结构安排等),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作者的构思立意等)。用这样的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理解文章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