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和反思(5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李 莉教学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沟通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锣、鼓、钢尺、橡皮筋、铁条、音叉、泡沫颗粒、琵琶、课件、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声音,这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声音。2.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你想知道声音的哪些知识?(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一:利用鼓,钢尺,皮筋作出不发声的演示。看,这是什么?(尺子。)假如我用力弯曲尺子,它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再看,这是——橡皮筋。假如我用力拉伸皮筋,它会发出声音吗?师演示。再看这个鼓,我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师:老师费了这么大的力,还是没能让它们发出声音来。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声吗?活动二:老师给你们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种物体(出示三种物体图片),请你们想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实验要求:①、实验前先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每个实验要重复多做几次,力求准确。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发声方法多。②、每个人在制造声音时,声音不能太大。1.学生分小组活动。2.学生汇报。师:同学们真能干,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使物体发声。可是为什么你们的办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刚才老师的办法却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来?活动三: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实验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认真观察在鼓面上放上泡沫颗粒,击打鼓面有什么现象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现象。③思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在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记录单:观察鼓、钢尺、橡皮筋的发声过程思考:鼓、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1、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2、生拿着记录单汇报实验情况。课件出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活动四:1、用铁...